备注
幻灯片放映
大纲
1
 
2
第七章  气候和农业气候
  • 气候的形成因素
3
 
4
一.辐射因素
  •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源,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形成的动力。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造成了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均匀,这是各地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太阳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又是季节的交替的根本原因。因此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但一地气候除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制约外,还受地面辐射差额的影响。所以地面辐射差额是形成气候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1.辐射差额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 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能源


  • 决定了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分布


  • 形成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 进一步影响其它各种气象要素
6
 
7
 
8
 
9
 
10
二.大气环流
  • 1. 大气环流的作用
  •   (1) 不同地区热量的输送
  •   (2) 不同地区水汽的输送
  •             由于大气环流的上述两种作用,各地气候不仅受本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差额以及地理条件的作用,而且还受其它地方的影响。
  • 2. 环流的输送方式
  • 大型涡旋   即移动性的气旋和反气旋
  • 经圈环流  指具有南北分量的气流
11
三.下垫面
  •           由于大气的热量、水汽都主要来源于下垫面,因此一地的气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 1.海陆分布  海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 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日年较差大;海上相反。因这一差异,行星风带、气压带分裂为几个大的活动中心,形成季风、海陆风。
  • 动力差异:海洋摩擦力小,风速较大,气压系统持续时间较长;陆上相反。
  • 水分条件差异:沿海空气湿度大,云量和降水多;陆上相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 中国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交界的地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最为典型。
12
2. 洋流
  •           大规模海水的水平运动就叫洋流。
  • 洋流的成因:形成洋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温度、盐份、泥沙含量所造成的海水密度差异, (2)江河入海口的水流, (3)盛行风。最重要的是第三种原因,所以洋流一般与盛行风向一致。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实现不同地方热量的输送
  • 洋流的分布规律: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低纬度洋流呈反气旋型,大陆东岸受暖洋流的影响,西岸受冷洋流的影响;高纬度洋流呈气旋型,大陆东岸受冷洋流的影响,西岸受暖洋流的影响。
  • 影响中国的洋流:黑潮:赤道—西经菲律宾—向北至台湾—向东北到日本;亲潮:沿亚洲东北岸向西南。
13
世界洋流分布图
14
洋流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厄尔尼诺
  •              “厄尔尼诺”(EI Nino)一词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 。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15
洋流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拉尼娜”
  •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6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成因
  •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以北海面盛行东北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17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 在 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18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
  • 使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 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 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 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
19
3. 地形
  •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  地形对自身气候的影响:
  • 辐射:随海拔增高,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增多,散射辐射减少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递减率0.65℃/hm,高山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温度高。
  • 降水:水平分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如:长白山,迎风坡月东,年雨量1006mm,背风坡沈阳,年雨量665mm
  •           垂直分布:一定高度内随高度增加,此高度以上则递减。
  •           喜马拉雅最大雨量高度为2000~2500米
  •           阿尔卑斯山最大雨量高度为2000~3000米
  • 风:山谷风;焚风;改变风向;狭管效应。
20
(2)  地形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
  • 动力作用   即对气流的机械阻挡作用。例如,青藏高原,矗立在29~40°N,海拔在5000米以上,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冬季阻挡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使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急流,形成北脊南槽,加强了冬季风;夏季阻挡了印度洋暖湿空气北上。
  • 热力作用    即冷热源作用。一般来说,高大的地形冬季为大气的冷源,夏季为大气的热源。例如,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就非常明显,夏季形成强大的热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加强了季风。
21
(3) 大地形对气候的分界作用
  • 大地形往往都是气候的分界线。如天山、秦岭等。
  • 秦岭: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高度2000-3000米。
  • 例:北部的西安,一月均温-1.3℃,年雨量604.2mm;
  • 南部地区汉中1月均温2.0℃,年雨量889.7mm;
  • 天山:南疆沙漠与北疆半沙漠的分界,海拔5000米。
  • 北疆奇寒,多雨:乌鲁木齐年雨量194.6mm,                         气温≥0℃的天数不足220天;
  • 南疆干燥,年雨量皆小于100mm;是全国最干燥地区。
  • 吐鲁番距乌鲁木齐不远,年雨量仅16.6mm,气温≥0℃
  • 的天数超过260天。
22
(4)  中国地形特点:
  • 地形复杂多样   使中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适应各种作物的种植气候在我国基本上都能找到。
  • 地势西高东低   对加强冬夏季风都有一定的作用
  • 山脉多东西走向    对冷暖空气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南北气候的差异增大。
  • 高原面积广大   四大高原的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的面积就达成230万平方公里。
23
 
24
4.地表性质—土壤、植被和冰雪覆盖等
  • 土壤种类和结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热容量、导热率,影响地表温度,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气候。
  • 植被:植被的有无和种类影响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影响大气湿度和降水量。
  • 冰雪覆盖:影响地表的反射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        其它凡是能影响地表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和
  • 水分平衡的因素,也都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25
四、人类活动
  •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改变下垫面性质  如乱砍滥伐森林,盲目开荒、植被破坏导致土壤反射率、粗糙度、水热平衡变化、沙漠与半沙漠化、气候变干。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又有水土保持的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使气候温和。
  • 改变大气成分  如二氧化碳、各种污染物的释放等。
  • 人工释放热量:工业民用燃料,使气温升高,造成热岛效应。
26
 
27
一.气候带(climatic belt)
  • 气候环绕地球的带状分布称为气候带。
  • 分析各气候带的特点,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
  •      太阳辐射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
  • 南、北半球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气候带:
  • 1. 赤道气候带(equatorial climatic belt) 10°S - 10° N
  •     处于赤道无风带(我国10 ° N为南海诸岛)。特点:
  • 终年高温,年均温25-28℃,最冷月>18℃,无四季之分;
  •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 降水充沛,年雨量一般在2000mm以上,且分配均匀,变化小;
  • 天然植被是热带雨林,终年生机不断,土壤是红壤。
28
2. 热带气候带(tropical ~) 10-23.5 ° N(S)
  • 赤道无风带与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区。我国在台中-广州-南宁以南为这一气候带。其特点有:
  • 气温年较差较大;
  • 分热、雨、凉三季,最热月高于赤道带,冷季可有霜;
  • 年雨量1000-1500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如:柬埔寨旱季雨量<50mm/月,雨季>200mm/月)
  • 天然植被为疏林草原,植物生长有季节性,雨季生长,旱季结实。
29
3.副热带气候带(subtropical ~), 23.5—33 ° N(S)
  •        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我国此气候带
  • 的北界为秦岭淮河一线。其特点有:
  • 温度年变化明显,有四季之分;
  • 气温日年较差都较大,冬温不低,夏温高,最高可达50℃;
  • 年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年变化;
  • 大陆东岸干燥,西岸湿润;
  • 地面少植被,多沙漠,世界上的大沙漠都位于副热带。如: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南非的卡拉哈里、南美的阿塔卡马。
30
4.暖温带气候带(warm temperate ~),33—45 ° N(S)
  •       这一气候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具有副热带气候的特点;冬季在盛行西风带中,具有冷温带气候的特点。
  • 其主要特点有:
  • 温度年变化明显,四季最为分明。
  • 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也很明显。
  • 大陆西岸:夏高温干燥,冬温暖湿润,树木冬季常绿。以地中海及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 大陆东岸:夏炎热多雨,冬寒冷干燥,为季风气候区。中国东部华北最为典型。
31
5. 冷温带气候带(cold temperate ~) 45—66.5 ° N(S)
  • 这一气候带位于西风带中。我国蒙新地区属此带。
  • 主要特点有:
  • 西岸:
  • 气温年变化小,夏不热,冬温和,风终年由海洋吹响陆地。
  • 全年降水量多且分布均匀。
  • 东岸:
  • 气温年变化大,夏酷热、冬严寒,风终年由陆地吹向海洋。
  • 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2
6.极地气候带(polar ~),在极圈内
  •  极地气候带位于极地高压带内。
  • 主要特点有:
  •   终年低温,最热月温度≤10℃。
  •   降水少。
  •             根据最热月的平均温度的不同,极地气候带又可分为:
  • 苔原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0℃,苔原植物可生长;
  • 冻原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0℃.
33
二.气候型(climatic type)
  • 1.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 :主要有以下特点:
  • 夏炎热冬严寒,日较差、年较差大
  • 春温高于秋温
  • 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
  • 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变率大
  • 海洋性气候(marine climate) :主要特点有:
  •  夏凉爽冬温和,日较差、年较差小
  •  春温低于秋温
  •  日照少,云雾多,相对湿度大
  • 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
34
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 典型的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出现在副热带大陆的东岸,夏季受副高的影响,盛吹偏北风,水汽含量大,降水多;冬季受高纬度反气旋东缘的影响,盛吹干冷的偏北风,少雨。
  •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 出现在副热带和暖温带大陆的西岸,夏季位于副高的东侧,气流由中纬度吹来,空气下沉增温,阻碍对流发展和云雨的形成,干燥少雨;冬季副高南移,受西风带的影响,气流从海洋吹响陆地,气旋频繁,多雨。
  • 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海洋性),冬季严寒干燥(大陆性)
  • 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大陆性),冬季温和多雨(海洋性)
35
3. 山地气候和高原气候
  • (1)山地气候(mountain climate) : 高度<2000m为山岳气候,≥2000m为高山气候。主要特点有:
  • 太阳辐射强度大,紫外线含量随高度增加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
  • 年、日温差小,极值出现时间随高度落后
  • 一般云雾和降水较多,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 (2)高原气候(plateau-climate) :   与山地气候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 白天与夏季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山地多,为热源;冬季相反
  •  土温与气温较高,如青藏高原在4000m还能种粮食作物青稞
  •  气温日、年较差大    如昌都的日较差可达28~29℃,一日有四季之分
  •  高原中央降水少,如青藏高原中部的年雨量为300mm左右。
  • 我国高原距海远近不同,气候也不一样。


36
4. 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 都属于大陆性气候,但是比一般的大陆性气候更加干旱。特点:
  • 气温日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与夏季;
  • 干燥度大,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
  • 光照充足,风沙多,尤以春季为甚;
  • (1) 草原气候(prairie climate) 热带草原:夏热多雨,冬暖干燥,年雨量一般500—1000mm,温带草原气候:冬寒夏暖,年雨量大多为200—450mm。
  •            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青藏高原等地。
37
(2)沙漠气候(desert climate)
  • 特点: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50mm,变率极大,年平均相对湿度<40%,蒸发强,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可达35—45℃。例如: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干里克站51—53年滴雨未下;
  • 南美智利的阿里卡连续7年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三次总量仅为0.5mm;
  • 智利的伊基克连续4年无雨,但第5年一次阵雨就下了15mm;
  • 北非阿齐泽气温曾达到58℃.
  • 撒哈拉沙漠中的比几—米哈站在1978年12月25日白天气温位37.2℃早晨最低温度为-0.6℃.


38
 沙漠气候的成因
  • (1) 在副热带高压带内  世界上大多数沙漠都是因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内而形成的。如:
  •                撒哈拉大沙漠
  •                西亚沙漠
  •                澳大利亚中部大沙漠
  •                南非沙漠
  •                南美沙漠
  • (2)离海洋远、且四周有高大山脉阻隔   我国的沙漠基本上都是由于这一原因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被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等山脉阻隔。
39
 
40
 
41
一.中国气候特征
  •  1.季风性显著
  • (1)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
  • 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海南等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 海陆热力差异:中国东部季风的主要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  加强了季风
  • 地形:  使冬季风加强
  • 高原面积广大:  使冬夏季风增强


42
(2)中国季风的空间分布
43
(3)季风的属性
  • 热带(南亚)季风: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海南等地。特点:冬夏温度变化和缓,形成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偏东风
  • 东亚季风:以34°N(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为副热带季风区,北为温带季风区。
  • 副热带季风区: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到8℃,雨季主要在夏、秋季,年雨量在800mm以上;
  • 温带季风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雨季主要在盛夏,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
44
(4)季风的气候特征
45
 
46
 
47
中国降水量的分布
48
(1)气候大陆度及其分布
49
中国焦金斯基大陆度的分布
50
中国对大陆性气候标准的修正
51
中国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52
"(2)气候大陆性在温度..."
  • (2)气候大陆性在温度上的表现
  • 年较差大,冬冷夏热;年较差的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大的。且各地都比同纬度平均大。
53
中国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
54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
55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
56
 
57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
58
三.季节和节气
  • 1.廿四节气 :
  • 廿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每个节气都有一定的意义。
  • 表示季节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表示昼夜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 表示温度:小暑、处暑、大暑、小寒、大寒
  • 表示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 表示温度和降水:白露、寒露、霜降
  • 表示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             所谓物候(phenology) ,就是指自然界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周期性出现的各种现象。


59
2.中国的季节
  • (1) 天文季节(astronomical season) 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
  •            中国农历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但现在世界上大多以两分两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 (2) 气候季节(climatic season) :以候平均温度为指标,候平均温度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
  • (3) 自然天气季节(natural synoptic season)  东亚大气环流随季节的变换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大气环流、天气过程和天气气候特征而划分的季节,称为自然天气季节。
60
 
61
一.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       潜力,指潜在的尚未发挥出来的能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指一地由光、温、水等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生产潜力。根据考虑的气候因子的多少,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为几个层次:
  • 1.光合生产潜力:
  •           假设其它条件都处在最优的条件下,仅由太阳光能所决定的作物生产潜力,叫光合生产潜力。它表示按照最大可能的效率将太阳能转换为作物干物质化学能时的作物产量。
62
光合生产潜力的计算
  • 光合生产潜力f(Q)的计算方法是:


63
光合生产潜力的计算
  • 光合生产潜力f(Q)的计算方法是:


64
2. 光温生产潜力
  •            温度是光合作用重要的限制因素,由于温度条件并非总是最优的,所以如果考虑温度因素,作物生产潜力应低于光合生产潜力。
  •            假设除光、温以外的其它因素都处在最优的条件下,仅由光能和温度所决定的作物生产潜力,叫光温生产潜力。其计算方法是:
  •          y(Q,t)=f(Q) ·g(t)
  •            其中g(t)为温度订正系数, y(Q,t)为光温生产潜力。 对g(t)的计算,很多人对不同的作物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65
3. 气候生产潜力
  •            除光、温外,水分是光合作用另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考虑水分因素的限制,并假设除光、温、水以外的其它因素都处在最优的条件下,仅由光能、温度和水分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生产潜力,叫气候生产潜力。其计算方法是:
  •          p(Q,t,W)=f(Q) ·g(t) ·h(W)
  •            其中h(W)为水分条件订正系数, p(Q,t,W)为气候生产潜力。 对h(W)的计算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66
"定义:农业气候区划是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
  •  定义:农业气候区划是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布规律所进行的区域划分。
  • 目的: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业长远规划服务的。着重从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灾害方面分析各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分析比较地区间的差异,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减轻不利气候的影响,为农、林、牧、副、渔合理布局,建设各类农产品基地,提供农业气候方面的科学依据。
67
"综合因子原则:指在农业气候区划..."
  •  综合因子原则:指在农业气候区划时,尽量考虑组成气候的综合因子。
  • 主导因子原则:指在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时,应根据具体要求,突出气候因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最重要的因子。


  •    3.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68
"1"
  • 1.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 辐射资源充足,利用潜力大
  • 热量丰富,有利于多熟种植
  • 东南半壁水分充沛,雨热同季
  • 西北半壁干旱少雨
  •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 气候灾害频繁
69
2.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 (1)农业布局和农业气候资源
  •       中国地理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资源极为丰富。不同的气候适宜于不同的动植物的种植和养殖,农业布局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
  • (2)多熟种植和农业气候资源
  •       多熟种植包括复种、间作和套作,合理的多熟种植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复种指数、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都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